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7|回复: 0

中国珠宝的传世手工艺,惊艳了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3 11: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传统珠宝制作工艺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世代手工艺匠人的智慧结晶,始于商代的花丝工艺,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蓝工艺……从祖先留传下来的古代珍品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些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手工艺技法,绝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以及中国珠宝巨匠聪明才智的最佳见证。
最宏伟的金银器艺术——烧蓝
2d740fb3ad41439c9d8e3ac04c8257f0_th.jpg
也称为“银蓝”、“银珐琅”,这种工艺兴盛于清代。银蓝工艺主要应用在银饰件上,是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4cafd6616c06462eb1e3c7f0fcb8f1c0_th.jpg
在我国北方地区,花丝、烧蓝相结合的工艺已被用在制作各类首饰和立体银摆件中。在银器上涂敷一层五光十色的釉彩的烧蓝工艺,为古老的首饰注入了新的活力。
d850d6617c044c9194846a98c6bafdb1_th.jpg
206f0e5e19fb4de7979e6d6d3627274a_th.jpg
当代从事烧蓝工艺的艺人们对传统的工艺制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一件银饰品上,他们将掐丝、点瓷白、画珐琅、点银蓝等技法融会贯通,并制作出一批别具特色的艺术品。
c7e554e11ed34d36af99587d5ac300f5_th.jpg
50a9abffa969450da9a3a1826271d8f8_th.jpg
烧蓝不仅比景泰蓝更加色彩丰富,而且工艺上也有很大不同,烧蓝工艺首先是在银质胎面上通过磨压、勾与抬、镂空和焊接掐制银花丝等技术制成图案,而后在图案中点蓝、烧蓝,最后形成颜色艳丽的透明银蓝。
2eeb857b575a4553b9c71f5f952c5317_th.jpg
652cd7f7a81a4da293019328bdb426a4_th.jpg
你一定不知道,北海的九龙壁、天坛祈年殿等也是烧蓝的杰作,九龙壁中颜色不同的巨龙就是烧蓝工艺特有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
最复杂的综合艺术——景泰蓝
3f477a791157430fbfeace02d7202815_th.jpg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传统工艺,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景 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的结晶。
582d2bcdaa45406abf3420010f8e3a35_th.jpg
它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 蓝、磨活、镀金等1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景泰蓝是我国最传统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1eb3097c1ca74f0ca1bf46163fa3c575_th.jpg
林徽因设计夔龙纹对罐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
3b0c5d921f4e47bc98f211f5c8c15e35_th.jpg
6906022715224997ac8d7242fecaadda_th.jpg
0c25ebca0d1245fbb8734634b2a17608_th.jpg
fd3c9239d9544a528e41f82addbeb311_th.jpg
8512e293f2364f57979066cd1805de73_th.jpg
现在景泰蓝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有了巨大的发展,坚持着全手工制作的特点,而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
最华丽的宫廷艺术——花丝镶嵌
e4b8fcfd931748e59a586b2a07d620c2_th.jpg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最早始于商代,西汉后期金银制的小头饰开始盛行。在明清时期,花丝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花丝工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传统工艺之一,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d90d58b73004773ad3119b2c6af088e_th.jpg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xǐ)工艺,累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再通过推垒、掐丝、编织等工艺进行造型。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银方片上,制成底托,将珍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宝,按照工匠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银首饰上;也可以独立造型,修饰出一个创意构图中的细节。
d8642957bfc84f8a946195fb875febde_th.jpg
bf0644c7097b4182b9ed378883976991_th.jpg
285083f944394fac893d0847ee503d5a_th.jpg
373250abe65e4012b627d46c8c93e1fd_th.jpg
62f9c5aa9a85407f9a722da2d2a55bb6_th.jpg
花丝工艺发展到今天,只有极少一部分花丝镶嵌技师,以个人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的加工,前景不甚乐观,而中国著名的翡翠品牌“昭仪翠屋”正在实施的针对花丝镶嵌的拯救和保护行动,又让我们的一项传统工艺得以传承而发扬光大。
最传统的金属雕刻艺术——錾刻
5f513c85e15648b8b31fb35b538e6a40_th.jpg
錾(zàn)刻这门传统工艺的历史比花丝工艺更为悠久,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金银器上錾刻纹饰的制作手法以錾刻、镂雕为主。錾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增加不少亮点。
e9ace77805ae447cb194e9ac31d16610_th.jpg
不同的錾刻技法使古今金银器上的纹样种类丰富多彩,常见有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寿星、麒麟、龙凤、飞鸟、山水等中国传统的造型。
9f5842a186f64cd1b1bf8d5f99b1dbe9_th.jpg
5552b97c7a4940a4a1f6978dda44baba_th.jpg
4a851bd5cc4a4b4e92ad4c14eed0752b_th.jpg
4b53342cb19341289d34f451d2fe47c1_th.jpg
由于錾刻工艺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工艺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钳工、钣金、铸造、焊接 等多种专业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历史上的錾刻工艺多是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发展至今现在能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发罕有。
最有“活力”的手工艺——点翠
92e6092eb95342ad82ffdbda31f25b49_th.jpg
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点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种颜色艳丽的翠鸟的羽毛,然后才是承造翠活。
62c125b68bfc4151aa77eb178c967974_th.jpg
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非常难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鸟羽毛稀有罕见,再加上环保等时代需求导致这项传统工艺几乎失传。现代所见的点翠工艺饰品绝大多数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精品,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62817a391a9c4c5e8feddde7a4289edf_th.jpg
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0aa94c0265124700aef05e586e690fe1_th.jpg
据说,翠羽必须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于变化,富丽堂皇又不失生动活泼。
ca1b4512cdeb49fe8b14fb6166e83b2d_th.jpg
5c9b177898d24263beea34f2014f72e1_th.jpg
35f15f547e1048b39a8f9d2dfa47c616_th.jpg
a5edc643c3ad459cb8caa70be9e1e29e_th.jpg
42caabe277db471e9c68f143257ad1ec_th.jpg
6b82703a2e49431684f704af8f0d0db6_th.jpg
63ed01aff7cc4055a7826c49afc007a6_th.jpg
ac0ba725b7584ad183fbec063c84a9a7_th.jpg
51aba6d2dde24755b9afddaf4e74e9ca_th.jpg
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终于关闭,原因是点翠翠羽鸟毛已经绝市。点翠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门户|站点地图|手机版|翡翠说珠宝论坛 冀ICP备1400573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2902000119 联系微信 66598831

GMT+8, 2024-4-20 04:10 , Processed in 0.0783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