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7|回复: 0

[工艺设备] 邢良坤:试论古代玉石的纹饰加工工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1 08: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从远古的石器时期至今,全世界各国对于精美稀缺的宝、玉石均是爱不释手,人们将喜爱的宝、玉石制作成各种饰品、工艺品、日常用品等。无论它的用途如何,这些器物在制作工艺上皆是精美绝伦。

        各种质地的宝、玉石被发现后,要经过:开采、去皮、去杂、切割、雕刻、打磨、抛光等工艺流程,这种制作工艺流程,自人类文明开始,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也日趋完善,时至中国清末,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玉器制作工艺流程,分别为:捣砂、研浆、开玉、扎砣、冲砣、磨砣、砣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砣、皮砣等。整个工艺流程中,纹饰的雕刻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程序,那么究竟是如何完成如此精美的工艺的呢?

        要完成复杂的纹饰雕刻工艺,首先要讨论的是:雕刻纹饰的必要工具----砣轮片及解玉砂。

        现在有学说称,古人在雕刻玉器时,将解玉砂(即现代的金刚砂)涂抹或与水混合点滴在所要雕刻的玉石上进行雕刻。

        我按照这种说法在圆形石块上,采用2000转、1000转和500/每分钟三种转速进行实验:方法一,使用不带金刚砂的钢制砣片雕刻玉石,结果在玉石上只有极轻微的划痕;方法二,将金刚砂涂抹或水沙混合滴在玉石上,再配合使用不含金刚砂的钢制砣片进行雕刻,结果出现不成规则、乱的轻微划痕。替换为平面的玉石,再使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雕刻,结果是可以划刻上轻微痕迹的,但效果很差,解玉砂很容易被水或砣片带跑,几乎无法完成玉石图案、纹饰的雕刻。

        是不是砣轮的局限性,导致了雕刻试验不成功呢?

        我放弃使用砣片,采用石材、木材、竹子结合金刚砂在玉石平面上进行试验,结果与第二种情况相近,石质的雕刻棒结合解玉砂,划刻的纹路较浅且不清晰,木质和竹子结合解玉砂划刻的纹路相比使用石质雕刻棒的纹路更浅,只能达到研磨抛光的效果,想要制作较深的刻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无法证明这种雕刻方法适用于古代宝、玉石类纹饰雕刻。

        古玉的雕刻图形繁复精美,纹路清晰,使用混水后的解玉砂涂抹在玉石上的方法进行雕刻,虽然会留下划刻的痕迹,但是会将已经设计好的图形遮盖住,显然用于雕刻精美深刻的图形是不可行的。如果将混水后的解玉砂点滴或涂抹在工具上呢?由于砣轮的形状圆滑、转速慢,砣轮转动起来后,混水的解玉砂被带入雕刻位置的砂量非常少,力度也不够,所划刻出的痕迹相对较轻,类似于粗抛光的效果,证明这种方法也是无法完成较深纹路的。由于宝、玉石较金属硬,长时间使用这种方法,金属砣片磨损严重,所以在金属比较贵重的年代,这种方法应该不会被使用。

        采用将解玉砂混油的方式进行试验,解玉砂是可以沾挂在砣片上的,但是油会使砣片打滑,并且它散热性差,这样做反而增加了雕刻的难度。

        从出土的宝、玉石类器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雕工繁复精美、纹路清晰,图形纹路虽然是多次划刻成型,但是每一次的划刻痕迹均是十分到位、痕迹深且清晰。比如我们常见的战国时期玉璧,观察它上面雕刻的谷纹图形时,所产生的扫把尾纹路,能清楚的看见是经过多次反复划刻,并且每一次的刻痕均是十分明显、清晰。

        根据发掘出土的精美宝、玉石类器物的数量、种类,造型纹饰看,古人使用的一定是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这一点也可以证明金属类工具存在的必然性。然而,通过上述实验,关于古代制作宝、玉石纹饰工具----砣片结合解玉砂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会使用怎样的工具来开料、分割以及雕刻宝石类的石材呢?人们是怎样制作出这种工具呢?

        石器时期,人类文明刚刚开始,对于宝、玉石从选材到成品的制作工艺相对简练,石材的加工多采用线切割、磨切、钻等工艺。在制玉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从河水中发现解玉砂并学会如何使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意识到宝、玉石的珍贵性,需求量开始增大,随之带动了开采及雕刻工具的发展。

        中国夏朝开始,铜的出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人们可以铸造出餐饮具及冷兵器,从出土的器物中,我们发现了至今仍然锋利的青铜剑。

        众所周知,铜是一种质地偏软的金属,在当时冶炼温度不够高的情况下,所制作出的剑为什么如此之锋利呢?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将多种不同的金属与铜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作青铜器。其中,不同的金属中可能就含有解玉砂,从而提高了铜的锋利、耐磨度,混合了解玉砂的铜也就成了玉石纹饰加工中必不或缺的工具。观察商周时期所出土的玉器或其它宝石类器物,可以发现器物的雕工较为精美、刻划清晰,但器型比较单一,多以片状器为主,或是基于器物平面上雕刻,比如玉璧、玉璜、玉琮等。足以说明,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合金,与现代锉刀相似的铜质工具,应该是完全可能存在的。锉刀形状的工具可以比较快速的在平面的材料上划刻出精美、流畅的纹路,这与那个时期所出土的宝、玉石类器物上的纹饰特点相吻合。

        总的来说,夏、商以前的宝石类器物从品种到器型,再到纹饰都是相对比较单一的,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所致。即使夏代出现原始砣机,由于铜质工具的硬度及耐磨性,也无法让制玉工艺达到顶峰。

        那么,到了战汉时期,为什么出现了材料多样、器型复杂,雕工精美的器物呢?

        春秋晚期铁的出现,使开采及雕刻工具再度向前推进,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玉石的加工工具也变得锋利、精巧。已挖掘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其锋利无比,这足以断定当时的冶炼技术是相当之高。

        由于纹饰的精美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所以可推测,原始车床---砣机配合锋利的铁制工具,功不可没。

        然而,上面实验证明,只有金属类砣片是雕刻不了宝、玉石的,想要雕刻宝、玉石类的材料就必须要使用硬度高的解玉砂和水作为介质。那么,问题出现了,古代是如何将金属和砂二者合一呢?

        我认为有三种可能性:第一,为了能保温,当时冶炼时所使用的干锅,应该是陶制或砂岩石所制,在冶炼金属时加入已经捣好的高硬度金属类解玉砂,使二者均匀混合熔炼,之后倒入磨具中冷却,冷却后再进行人工的二次整形、锤炼,制作成边缘较薄的圆形砣片;第二,是在金属锻造时一边捶打一边向金属上撒解玉砂,这样千锤百炼之后解玉砂被捶打进金属,捶打出圆形薄刃的砣片;第三,首先锻造出金属砣轮,再将金、银、铅或锡融化成水,之后将研磨后的解玉砂溶解在金、银、铅或锡水中,最后使用古代鎏金或包金的技术,将金、银、铅、锡水或鎏或包在砣轮表层,要注意的一点是,砣轮的熔点一定要高于金、银、铅、锡水。使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的工具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金刚砂雕刻工具原理相似,但是因为加工的工艺比较复杂,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不大。

        在这三种可能性中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采用这种制作方法不但可以节约人力,主要是因为解玉砂与金属的熔点不同,所以砣轮制作完成后,解玉砂仍然保持颗粒状与金属结合在一起,由于金属软,解玉砂硬,在使用时与宝、玉石类石材相互磨损,表面的金属被逐渐磨掉,解玉砂会露出金属表面,从而达到真正的使用效果,这样的砣轮使用寿命长。第二种的效果不如第一种,不仅费人力,所制作出的砣片耐磨性也不如第一种。

        制作出铁、砂一体的砣轮,还需要有机器带动它工作,这时简易的机床就发挥作用了,它可以制作出联动杆连接在砣轮上,再将已经连接联动杆的砣轮安装在砣轮机上,最后使用水、风或人力、牲畜带来的动力使砣轮机工作,这种砣轮机只要在机器传动的位置增加大、中、小三个砣轮就可以从单一速度机演变成变速机,这与古代防线车的原理相似,铁、砂一体的砣轮在机器上的位置可以根据雕刻师的需求更换成长条形或圆球形等其它形状及性能的磨头,这样就可以不受材料形状的限制,随意的任何角度的进行雕刻。目前我们所发现的砣机是脚踏型正反转机器,这种机器在雕刻作品表面时,每个纹路的划刻轨迹均是正转雕刻,反转走空刀,这样作品上的纹路就会形成俗称:“起砣落砣”的扫把尾痕迹,单一使用砣轮片雕刻局限性很大,只能雕刻宝石表面,做不到透雕或深雕刻。把砣轮片更换成杆形或球形的磨头,使用正反转砣机就可以完成深雕刻的工艺。当然,无论是砣轮片,还是杆形、球形磨头,应该皆是轮砂一体。无论使用变速机还是正反转机所雕刻的图形及纹路皆不可能达到完美,人们需要使用锉刀类工具进行二次整修,从而制作出能与我们目前所发现宝石类器物上相吻合的纹路。这里要说明一点,锉刀类工具所使用的制作方法与轮砂一体砣轮的制作方法一致,所制作的工具外形类似与现代我们所使用的金刚砂锉刀。

        总的来说我认为以上三种制作轮砂一体砣轮的方法,在古代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能制作出目前我们所发现的精美玉器及宝石,制作轮砂一体砣轮的技艺和砣机的存在是符合常理的。

        如何能证明中国拥有将解玉砂与金属结合的技艺呢?

        我认为有一点可以佐证,那就是日本金属加工的历史。在春秋时期青铜自中国传入日本,从而开启了日本金属加工的源头,这在日本所出土的器具中可以证实。日本的金属锻造技术是在东汉年间,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的“浪人刀”锻造技术,是借鉴中国东汉年间所制的汉环首刀,据说制作日本浪人刀,所使用的材料是采集在河水中出现的某种高硬度、含碳量高的矿物,加以折叠锻造的技法。这里所提到的河中所出产的高硬度的矿物已经证实就是解玉砂。在日本出土的器物中,有隋唐时期中国流入日本的丙子椒林剑,根据研究表明,中国隋唐时期所锻造出的刀剑采用的是将多种金属混合折叠锻造的技法。自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些矿物中含有解玉砂的成分,因为在汉代以前,我们就有铸造混合金属的技能,(现在称合金技术)古人传承、发展这种技法,在汉代时日趋成熟,直至繁盛的隋唐时期达到了顶峰。

        结合以上我认为目前对古代宝、玉石雕刻工具的论述是不完整的,在中国古代,必然存在简易机床和制作轮砂一体砣轮的技法,甚至有其它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技术及工具存在。

        在茫茫千万年的历史长流中,还有许多未知的神秘文化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追寻,希望世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努力深入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门户|站点地图|手机版|翡翠说珠宝论坛 冀ICP备1400573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2902000119 联系微信 66598831

GMT+8, 2024-5-21 01:44 , Processed in 0.0603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