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标 A 求学之路 漫漫修远
学生时代的许多往事虽已成烟云,但其间的艰辛却让张老终身难忘。
1931年5月2日,张道标出生于容县灵山乡罗逢村(现灵山镇仁勇村)。由于生于战乱年代,所以他的求学之路坎坷曲折。他在家乡读完初小,然后跟随伯父到桂林念高小。1944年,日寇入侵桂林,他逃难回到容县,到都峤上初中。抗战胜利后,他重返桂林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名牌的桂林高中。解放前夕,他又回到容县中学念高三,成为了容县解放后的首届高中毕业生。1950年9月,他被广西大学化工系录取。由于先后3次进入桂林求学,所以他把这段经历叫做“三进山城”,成为他人生历程中一段难忘的插曲。在西大,靠着助学金他读了两年书。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西大化工系合并到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批科技人才,同年9月,按教育部规定他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工作。1958年8月,因系统内调整,他从沈阳调入新组建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此后曾在1984年—1990年担任晶体研究室主任,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光阴荏苒,不觉之间就50多年过去了……
提起大学里的生活,张老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说那时他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哪怕是星期日也几乎是宿舍?食堂?教室,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几年如一日,习以为常,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并不感到紧张、艰苦和困难。只要有时间,他就用来学习。他很清楚,只有掌握真本领——专业知识,才能为祖国效力。他这种热爱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仍然重视学习当今科技前沿的课题。
1998年5月,张道标(左一)与夫人何雪梅在美国参加儿子张庆阳博士(左三)毕业授衔典礼与导师沙利文教授合影。 www.feicuishuo.com 翡翠说珠宝论坛 B 科研园地 硕果累累
张老耗其毕生精力所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即广义的硅酸盐,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工农业生产及国防军工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长达几十年的科研岁月里,他主持或参与了许多有关应用的课题研究,其中重大的项目有17个,11项获得了奖励,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了。
当然,这研究过程是极其艰辛的,特别是许多课题,从可行性调研报告、开题报告、研究计划、年终总结、研究报告以及成果鉴定报告等,他都得亲自编写;不少实验设备也是由他亲自设计筹建。做起实验,则是全力以赴,常常是从早到晚一直呆在实验室,中晚饭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实验室里吃的,晚上九十点钟才离开实验室。那时大家都是自发自愿的,从没人叫苦叫累,他和同事们关心的只是实验是否按自己设想的那样进展,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修正和改进。几十年来他和同事们都坚持了这样的做法,他说这就是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求实、敬业精神所产生的效果”。即使在“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和错误批判,这种心态也从未改变,这就叫做“心底无私天地宽。”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激光红宝石长杆晶生长”、“激光红宝石生长及中试”、“钽酸锂、铌酸锶钡晶体,热释电器件及其应用”和“氧化物晶体生长用的浮秤研究”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取得的获奖项目。
改革开放后,由于党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验条件的逐步改善,张道标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他主持的“大直径铌酸锂晶体生长研究”、“立方氧化锆宝石研究”和“人工刚玉星光宝石”等10多项课题研究不仅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不少获得了中科院的奖励。多年来,他辛勤笔耕,发表了研究论文40多篇,其中部分被评为优秀论文。由于成绩突出,1992年10月,他成为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
C 太空试验 业绩辉煌
对张老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太空微重力的情况下,研究晶体的生长情况,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得到最均匀、最完美的晶体。
1984年他应邀参加了当时航天部召开的一个研讨会,在会上他作了《在空间环境下的晶体生长》文献调研报告,论述了航天科技有新的重大应用前景。他的报告受到了航天部和中科院的重视,并引起了与会科技工作者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