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0|回复: 0

方九华錾刻技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0 19: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技艺简介:
錾:既可以指凿金石用的工具,也可以指在金石上雕刻。(辞海)
錾刻工艺是我国一项独立的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錾刻工艺始创于夏周、兴盛于大唐,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何谓錾刻?其记载在很多古籍中均有,如:《广雅・释器》中有:“镌谓之錾",《营造法式》中记载:“用錾揭剥高处”;錾刻工艺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从商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是第一个阶段,这时是錾刻工艺的萌芽时期;从三国两晋时期至唐代是第二个时期,其中唐代更是錾刻工艺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唐以后至明清时期,尤其是发展到了清代,工艺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见《论手工锻造对锤揲与錾刻工艺的传承》作者:王晶”)
由于錾刻工艺历史悠久、表现力强、应用范围广,可被应用于包括骨、木、石、金、银等加工工序中,但毋容置疑的是,錾刻工艺并不是依附其他工艺的一道非独立性工序,其发源时期明确、历史悠久、独立发展脉络清晰;如同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鎏金、锤揲、铸造、掐丝等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不依附于其他技艺工序的存在而存在。(摘自上海科技报)
在上海,以方九华为代表的錾刻技艺发源于传统,秉承:多元、开放、扬弃、创新的精神,在海派文化的环境熏陶中成长并发扬光大,艺术风格凸显、独树一帜。     
上海考古发现,在明代上海工匠已能熟练地应用捶揲、堑刻等诸技艺,制造出诸多华丽浓艳、设计精巧、用途广泛的器皿。1997年在徐汇区徐家汇路李惠利中学墓葬群中发现的明代金银器物中,不仅有装饰华丽的佩戴性饰物,还有杯、壶、盅等酒具和盘碗等饮食器。(摘自上海历史博物馆胡宝芳文)。
“北京以珐琅、掐丝、镶嵌见长,广东主要满工捶揲浮雕,四川以螺丝为多见,而上海擅长錾工。”(摘自:上海市收藏协会文)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上海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海派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摘自百度百科)
自1856年方九华银楼成立以来,方九华立足上海本土,其錾刻技师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錾刻技艺的基础上,吸纳上海海派及西洋艺术样式,杂糅众家所长,追求雅俗共赏,融古今土洋为一体,在上海与西洋文化的交汇、融和的环境中,互相融合、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形成了:“精錾细琢、镶花鎏金、中洋结合、材料混搭、奢繁华丽”的独特的上海方九华錾刻技艺艺术特色。(摘自上海科技报)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手工为主的錾刻加工制作中心渐渐移向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中西部地区,很多固守上海本土的錾刻技师们也渐渐老去,后继乏人。
二、历史
方九华錾刻工艺传承于传统、在上海海派环境中孕育成长;可以这样说:是近代上海商埠兴盛与海派文化造就了方九华錾刻工艺的独特海派风格和魅力,方九华錾刻工艺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具体艺术体现载体。
众所周知,海派文化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所反映出的主要特征均与近代上海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商业化不无关联。(摘自《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三峡大学学报作者朱英)
开埠之后上海的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由一个普通县城跃居成为当时全国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最关键的因素在于进出口贸易、国内埠际贸易等空前发达。(摘自《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三峡大学学报作者朱英)
当时的上海与现在的香港在许多方面颇为相似,其经济实力体现于进出口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巨大吞吐量,上海最初出现的近代工业企业,主要是在一些服务于商业贸易的行业之中。这些企业显然是直接为出口贸易服务的加工业。(摘自《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三峡大学学报作者朱英)
由于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接到符合西方出口要求的订单,促使包括方九华银楼等等一大批为出口贸易服务的加工型企业纷纷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艺术风格,改进技艺,生产出既有中国传统工艺特点,又融合西方艺术审美特色观的出口产品。(摘自《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三峡大学学报作者朱英)
所谓海派文化,就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下酝酿形成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上海地方特色和商业化色彩甚浓的新型文化。(摘自《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三峡大学学报作者朱英)
正是在上海,在上海商业化社会趋向形成的海派文化背景影响下,使方九华錾刻工艺发展如鱼得水;方九华银楼在经营过程中面向市场、面向需求,注重随时适应中外市场的需求,秉承开放、创新、务实、善变、灵活精神,发展速度迅猛、规模超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三、錾刻工艺起源:
錾刻工艺始创于夏周、兴盛于大唐,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广雅・释器》中出现:“镌谓之錾",以及在《营造法式》中曾记载到:“用錾揭剥高处”。
錾刻工艺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从商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是第一个阶段,这时是錾刻工艺的萌芽时期;从三国两晋时期至唐代是第二个时期,其中唐代更是錾刻工艺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唐以后至明清时期,尤其是发展到了清代,工艺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见《论手工锻造对锤揲与錾刻工艺的传承》作者:王晶)
錾,外凿也。《广雅・释器》曰:“镌谓之錾”,《营造法式》曰:“用錾揭剥高处”。錾刻,也可称为镌刻、攒刻。是利用骨、玉、金、银、铜、锡等材料的柔软质地和延展性,是随着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的一项工艺。
錾刻主要是指纹样的装饰技法;一般是指对器物表面纹样装饰的一种加工手法。錾刻工艺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比如可以在平面上錾刻阴线,也可以錾刻出浮雕状的纹样,并且可在器物的表里同时使用。
技艺和工序的区别和关系:錾刻工艺是起源于玉石器、骨角器的刻划技艺,其作为一项独立技艺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古老的錾刻技艺虽然被其他手工技艺匠人借鉴作为其加工的一道工序,但是绝对不可否认:錾刻工艺并不仅仅是手工技艺的一道工序,更是独立的中国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骨刻、石雕,历经3000多年,錾刻工艺有其独立的传承体系和技艺发展历程,发源时期明确,历史悠久、体系脉络清晰;和鎏金、锤揲、铸造、掐丝等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其本身不依附于其他技艺的工序存在而存在。
上海考古发现,在明代上海工匠已能熟练地应用捶揲、堑刻等诸技艺,制造出诸多华丽浓艳、设计精巧、用途广泛的器皿。1997年在徐家汇路李惠利中学墓葬群中发现的明代金银器物中,不仅有装饰华丽的佩戴性饰物,还有杯、壶、盅等酒具和盘碗等饮食器。(摘自上海历史博物馆胡宝芳文章)。
方九华錾刻工艺在上海的发展历程:
1843年上海开埠,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代替广州成为中国的商业贸易经济中心;在此期间,经商的外国侨民不断涌入上海各地富商也云集上海,上海已成为“万商云集”之地。经济富庶、社会风气崇尚奢华,錾刻精美的金、银器皿等成为社会生活中炫富的一种手段,市场对金、银、铜、锡等器皿的旺盛需求大大推动了錾刻工艺在上海的发展,上海纷纷开设各类制作工坊,加工、销售金属器皿(以金银类居多),并接受加工定制出口海外,极盛时有400多家。上海錾刻工艺遇到了大发展的好时机,工艺水平突飞猛进。很多錾刻工艺匠人纷纷进入上海各大银楼,一批批的精美工艺品被销往国外或者供应内地市场。(摘自《海上银楼简史》)
这一时期的上海錾刻工艺主要应用在金、银、铜器皿的纹饰錾刻,其中以錾工著名的有:杨庆和(上海第一家银楼)、裘宝华、庆荣、方九华、老宝华、蒋君礼等银楼。(上海档案馆资料)
自1856年方九华银楼成立以来,方九华立足上海本土,其錾刻技师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錾刻技艺的基础上,吸纳上海海派及西洋艺术样式,杂糅众家所长,追求雅俗共赏,融古今土洋为一体,在上海与西洋文化的交汇、融和的环境中,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形成了:“精錾细琢、镶花鎏金、中洋结合、材料混搭、奢繁华丽”的独特的上海方九华錾刻技艺艺术特色。(上海科技报)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方九华錾刻作品和工艺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金银器錾刻,根据市场需要,方九华錾刻工艺师根据方九华錾刻工艺特点,探索錾刻与不同材料结合,创作出了很多錾刻艺术作品,如:錾镶骨、石、玉;錾刻金银器皿;铜、锡、合金、不锈钢城市景观雕塑、室内外浮雕、牌匾錾刻工艺作品;现代合成材料和陶、瓷镶嵌錾刻工艺作品等。(上海科技报)
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与开发建设,伴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方九华錾刻工艺又与铜合金、不锈钢等新材料结合,开始在城市雕塑、室内雕塑等领域大显身手,创造出了很多具有现代风格的方九华錾刻浮雕和以方九华錾刻工艺手法创作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上海科技报)
近年来,方九华錾刻工艺还渐渐被探索应用于陶、瓷等材料,与镶、嵌、锔等工艺结合,创造出独具上海海派文化特色的方九华錾刻工艺作品。(上海科技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门户|站点地图|手机版|翡翠说珠宝论坛 冀ICP备1400573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2902000119 联系微信 66598831

GMT+8, 2024-4-19 07:07 , Processed in 0.0598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